close

廣義而言,策略是企業為實現其經營目標,考量內部能力與外在環境機會及風險,所做出的方向性決策。而就經營的角度而言,策略可分為三個層次:

1.總體經營策略(Corporate Strategy)

2.事業策略(Business Strategy)

3.功能別策略(Functional Strategy)

技術策略一般被歸類為功能別策略,有時也被稱為企業的研究發展策略,做為指導研發部門發展方向的綱領。但由於技術研發與企業長期發展密切相關,同時技術因素也逐漸躍升為經營決策的最重要議題,因此技術策略就成為許多企業事業策略與總體經營策略的最核心部份。

技術策略可簡單定義為:「企業為實現其經營目標,進行與技術有關的重大決策,包括發展方向、資源配置、能力水準、實現方法、以及與技術研發相關的組織管理等議題。」

技術策略雖然屬於經營策略中的一環﹐但一家公司技術策略的形成﹐與其所擁有的技術資源能力密切相關﹐而技術資源能力又與企業長期在技術方面的發展與積累有關。因此我們可說,技術策略是引導企業技術發展的指導綱領。

一般對於技術策略的研究可自構面內容、策略類型、與規劃過程等三個不同角度進行。所謂構面內容主要是針對有關重大技術策略的實質內容進行探討研究,一般大致可以歸納為:研發投資水準、研發人力資源水準、研發重點、研發之組織政策、技術的選擇、技術的具體性、技術的完整性、技術能力水準、技術取得來源、進入時機等十項構面。

策略類型則是自競爭的角度,探討技術策略的分類方式以及分類內涵;而規劃過程則針對技術策略產生的過程與規劃的程序進行研究。以下我們將分別自分類與規劃的角度,進一步分析有關技術策略的內涵。

二、技術策略的分類

策略分類有助於決定策略研擬的方向與內容,也是在策略研究上經常採取的手段。雖然策略分類的方式相當主觀,但由於技術策略與經營策略關係密切,因此較常採取市場競爭的觀點,將技術策略分為以下五類:

1領先創新型:企業採取技術領先與領導創新的策略態度,企圖建立領導產業技術創新的地位與形象。採取領先創新策略的廠商,將極為重視技術研發,無論在資源的投入、人力的發展、風險承擔的意願、主動與自主研發的態度、技術的完整性、以及策略焦點的選擇均相對較為積極。

2.發展防禦型:企業採取重視產品創新發展,並極力維護其產品市場領先地位的策略態度。採取發展防禦策略的廠商,也不吝於投入研發資源,並保持技術的具體性與完整性,但研發目的是為維持產品在市場的優勢地位。因此採取這類策略的廠商,將會運用各種手段來保護研發成果,並以追求自身最大利益為技術策略的目標。

3.應用改良型:採取這類策略的企業並不在意技術或產品領先地位的建立,而主要重視是否具有明確的市場機會,研發投資主要以產品應用發展與功能提昇,並追求擴大產品的市場佔有率與銷售規模。應用改良型的技術策略對於研發績效評估與技術具體性均十分重視,研發重點以產品改進、工程設計、製程創新為主。

4.跟隨模仿型:採取這類策略的企業較不重視技術研發功能,也不尋求建立技術領先或市場領先的地位,技術策略上的考量以最低成本獲得立即可用的技術,本身技術能力建立也以移轉外部技術為主要來源。許多後進地區中小企業多採行此類策略,風險雖小但市場獲益也較為有限。

5.機會主義型:採取這類策略的廠商完全沒有策略焦點,技術投入主要受市場機會驅動,只要有獲利機會,就設法取得所需之技術資源。因採短線游擊戰略,因此在技術發展上毫無積累的動機,並將技術視為一種可以立即交易的商品,購併也經常是這類廠商獲取技術的手段。

可以預期當企業採取不同的技術策略類型時,技術策略的各項構面內涵也會產生很大的差異。例如採取領先創新策略的廠商,其研究發展投入的積極性必然高過於跟隨模仿型的廠商,同時也會以比較積極的態度領先進入市場。JVC在70年代開發VHS錄影機就是採取領先創新的策略,而兄弟公司松下的技術策略就比較近似於應用改良型,但他們最後在市場上都獲得豐厚的回報。這也顯示技術策略的本質並無優劣之分,關鍵還是在於它與企業經營目標以及競爭策略之間是否能夠形成良好的結合。

三、如何將技術納入策略規劃的過程

由於目標、策略、計畫、執行是管理循環的基本程序,因此技術策略規劃過程中需要考慮企業目標的形成、進行內外部的SWOT分析,決定技術發展的策略方向,研擬配套的執行計畫,進行資源、經費、人力的配置、以及形成具體的技術發展與產品發展的路徑。如果說策略是實現目標的方向,那麼規劃就是實現目標的路徑。技術策略規劃將告訴我們應如何發展、取得、整合、保護、評估、預測、清點、規劃企業的技術資源,以形成核心能力,創造企業的競爭優勢,實現企業的經營目標。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阿荃 的頭像
    阿荃

    阿荃

    阿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