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 Uan
- Mar 05 Wed 2014 20:52
E 牌
- Mar 05 Wed 2014 20:06
人際關係殺手
一開始,我們先看一篇名人幽默個案~陳漢典的3招「幽默B咖學」:
人氣不輸偶像巨星的「陳漢典」,為什麼能快速成為最火紅的B咖?或許可以歸因於他的幽默風趣,能適時地化解尷尬、更讓他在人際溝通更應對自如…
其實,「幽默感」是可以後天培養的,你也可以像陳漢典一樣的幽默!
日常生活不能避免壓力。生活壓力使我們感到心情沉重,有礙身心健康。適當使用幽默可以自娛娛人,增添生活情趣,增進人際關係。
第1招:我們可以藉由風趣來化解衝突,緩和焦慮,紓解壓力。
- Mar 04 Tue 2014 21:36
做自己的主人
人生,迷迷糊糊地來,懵懵懂懂地離開。這輩子,我們到底有多久的時間能做自己真正的主人?在懵懂中由不得自己,在迷糊中也失去自己。
反觀有的人卻很樂觀,能為自己的人生做主。
就在那同一天,多位委員陪著三個家庭的成員前來。其中有位太太坐著輪椅,腳上了石膏,淚漣漣地泣不成聲。委員告訴我:「師父,這位太太就是九月中旬,鳳山平交道上遊覽車撞上火車的受難者。在那場意外中有兩個人往生,其中一位是她的先生,而坐在後座的她受了重傷,從那時開始到現在,她每天以淚洗面。師父是否可以跟她說幾句話?」
- Mar 04 Tue 2014 21:16
態度決定你的高度
放眼看我們周圍的人,有些人對神的國和人類社會都有巨大貢獻,有些人則忙碌一生沒什麼成就,甚至有些人的存在成為別人的重擔。有心人總會思想,是什麼因素造成這麼明顯的差異?是外在的環境順逆嗎?機會的多寡嗎?時代趨勢的風向嗎?還是內在的智商高低?是個人稟賦差異,或是面對人生挑戰的態度?這個話題夠社會學家和行為科學家去辯論半輩子了。
有哪一股力量可以幫助庸才變成人才,人才進步成天才?有哪一種方法可以給你力量去克服逆境,給你敏銳度抓住機會,給你提升智商的催化劑,給你發揮稟賦的加乘效果?
筆者的答案是人生態度,積極進取的人生態度(英文稱為proactive)。遭遇逆境,有人去買柺仗,有人展翅上騰。考試成績不好,有人自暴自棄,有人想盡辦法改善成績。在公司裡不被器重,有人怨天尤人,有人更加上進。身患絕症,有人天天愁眉苦臉,有人維持寧靜快樂。生意失敗,有人沮喪低沉,有人尋找東山再起的可能。走過半輩子,有人心懷苦毒,滿嘴抱怨,有人心存感恩,滿嘴讚美。這兩種人生態度就是人生成敗的分水嶺。
- Mar 04 Tue 2014 12:05
真正愛你的人
通常願意留下來跟你爭吵的人,才是真正愛你的人 .
常常我們認為會跟一個人吵架一定是跟他感情不好,其實不然,最容易跟家人吵架,最常跟情人吵架,最會跟好朋友吵架。
想想,原來最常跟我們有爭執的人竟然都是跟我們最親密的人,而能夠跟我們發生爭執的人也對我們有一定的瞭解,所以有人常說『吵架』也是一種溝通,而願意跟你吵架的人, 才是真正想瞭解你的人。
有時候我們與人發生爭執時會說『算了』,或者『不說了』,這兩句話其實都是殺傷力很強的話,代表著你不想把你的想法跟他說,不想讓對方瞭解你,也代表你們的感情會停留在原地。有時兩個人爭執,忽然聽到了一句話『我是為你好』; 在感情的世界裡,每個人都很自私,有人常會對你說:『我是為你好』, 這其實是很不負責任的說法,因為我們會把自己的觀念加諸在別人身上,為他人決定一些事,但是再想想,對對方來說,你的方法真的好嗎?你為他決定了事情,但是要負責的人卻是他,這是很不公平的,唯有他自己才能決定什麼是對自己最好,若是錯誤的決定也才不會有埋怨,也才能對自己負責。 『通常願意留下來跟你爭吵的人,才是真正愛你的人。』 這句話,與大家分享。
如果你很愛很愛一個人,可是有時候難免會受你所愛的人的氣。你可能會很氣很氣,但不論如何氣,不要去爭輸贏、爭面子。要記得,不論如何,自己都不要做一個後悔的人,寧
- Mar 04 Tue 2014 11:53
人與人之間如何溝通
- Mar 04 Tue 2014 11:47
親屬
是指具有同一個系譜起源的實體(人、天神或其他動物)之間的關係,無論這個系譜起源是透過生物、文化或歷史的繼嗣關係。
在人類學,親屬體系同時包括藉由繼嗣與婚姻而彼此有所關聯的人們,而在生物學親屬這個字指稱血統和交配。人類透過婚姻而建立的親屬關係一般稱為「姻親」,以對比於「血親」(也稱為「血緣關係」),即使說這兩種親屬關係,在彼此具有共同繼嗣關係而發生婚姻關係的人們當中,可能會交疊。家庭關係的社會文化系譜關係,並不限於人類,也可追溯到天神[1] (參閱神話、宗教)、在該地區或自然現象之中的動物(如起源故事)。
親屬關係是社會的最基本原則之一,用來將個體納入社會團體、角色、類別和系譜當中。家庭關係可被具體表示(例如母親、弟弟、爺爺),或依據關係程度而抽象表示。某一種關係可能具有親屬緊密性(例如,父親之於孩子),或反映一種絕對事物(例如,介於母親和沒有孩子的女人之間的地位差異)。關係程度並不完全等同於繼承權或法律繼承。許多倫理守則(例如儒家的孝道)認定這種親屬連結關係,是在具有關係的人們之間創造了義務,這比跟陌生人之間的關係更強大。
一個社會的成員都使用親屬稱謂,但並不盡然具有血緣關係,這個事實已是顯而易見的,因此摩爾根在其「親屬系統」的概念當中,使用「姻親」這個詞彙。摩爾根最深遠的貢獻,在於他發現並區分「描述制」和「類分制」親屬關係之間的差異,這項發現將廣義的親屬類別建基於抽象的社會關係模式之上,這些社會關係跟遺傳親近性之間的關連極少甚至沒有,但確實反映了人們關於親屬、社會區別的認知,因為它們影響了親屬稱謂的語言用法,並強烈關聯到婚姻的模式,儘管只是藉由近似的稱謂。[2] 摩爾根在這本書中,找出幾種主要的親屬關係系統模式,
- Mar 04 Tue 2014 11:33
修煉點滴:清除負面想法與干擾
- Mar 04 Tue 2014 11:16
修炼心智模式,提高心智成熟度
人生是一场艰辛之旅,心智成熟的旅程相当漫长。未来只属于那些心智成熟的人。
人是否成熟不取决于年龄,而是他遇事的决断能力和面对困难和解决困难的能力。人可以拒绝任何东西,但绝对不可以拒绝成熟。拒绝成熟,理论上就是在规避问题、逃避痛苦。规避问题和逃避痛苦的趋向,是人类心理疾病的根源,不及时处理,你就会为此付出沉重的代价,承受更大的痛苦。心智成熟不可能一蹴而就,它是一个艰苦的旅程。
遇事不冲动,不感情用事,再紧急的事也要考虑周全再说再办。多顾虑别人的感受。办事给自己给别人都留有余地。与长辈多交谈,多听听别人的意见。勇敢的接受失败勇敢的承认错误。闲来无事多回头想想自己走过的路,总结经验,学会从新开始。这些才是成熟的表现。
所谓心智模式是指人们的思想方法、思想习惯、思想风格和心理素质的反映。一个人的心智模式的形成是经历了漫长的时间过程,伴随着从小到大在各样经历的环境中积累了许许多多的所见所闻,包括书本、老师、家长、朋友们讲的故事,都会在脑海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和一幅幅特色各异的图像,并据此推论而得到各种不同的假设。正是这些图像、故事和假设,促使人们对待同一件事情会有不同想法、说法和采取各异的行为方式,因为每个人的心智模式与成长环境密切相关,而每一个人的成长环境不一样,心智模式也不一样。